信息化时代,大量的各种新载体、新介质档案的形式,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档案工作必须适应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转变观念,更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现代化顺利实现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现代化、软件现代化的管理,而且还包括管理手段现代化和档案人员知识、水平的现代化。当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转变观念首先要从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档案意识开始,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因为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才能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档案事业地位的提高。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者自身是关键,要求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起社会意识。档案工作者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工作环境,虽然普遍具有勤勤恳恳、不怕苦、不怕累、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但不少人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与社会接触少,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不足。
改变这些现象,一是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面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整个社会服好务。二是要创新用人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把档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千方百计扩大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带动档案事业全面发展。三是强化训练,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这是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意识,立足本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强化档案业务基础,加大现代化管理力度
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保管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切实加强现代管理。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档案事业,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应千方百计配备先进设备,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达标内容进行考核。其次,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经常过问档案工作。每年至少要研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再次,要有宏观指导的总体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行动上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可以建立创新制度,研究创新方向,调配创新力量,组织创新活动等激励机制,实现理论创新和实际工作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对档案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要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服务优质的档案干部队伍奠定档案事业长足进步,是持续发展的根基。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有,即档案计算机管理。为了保证电子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得以长期保存和利用,档案管理者必须学会利用现代代管理手段——档案计算机管理及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必须及时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否则就难以胜任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来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
四、提高认识,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档案工作被看成是一项知识管理工作,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能在信息运用中改进人的行为的特殊信息。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社会化。把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看成知识管理,这是认识的又一深化,无疑也提升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信息化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