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频档案管理常用术语
1.1 MPEG-2标准
ISO/IEC制定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是针对标准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在各种应用下的压缩方案和系统层的详细规定。
1.2 WMV
WMV是微软推出的一种流媒体格式,在同等视频质量下,WMV格式的体积非常小,因此很适合在网上播放和传输。
1.3 数码率
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数据量。在实时传输情况下,数码率等于取样频率与量化比特数的乘积。数码率的单位通常为Mbps,即兆比特/秒。
2 视频档案整理
参照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
3 技术要求
3.1 硬件设备
3.1.1 采集压缩设备
采用专业级或广播级的硬件采集压缩设备,应同时具备AV复合端子、S端子、分量等多种视频输入接口,支持MPEG-2硬件压缩。
3.1.2 计算机设备
应用性能稳定、配置较高的计算机作为数字化设备。
3.1.3 放像设备
放像设备必须能正确地将影像信息源输出。根据视频档案原始载体型号配备相应的放像设备。
3.1.4 存储设备
使用硬盘、磁盘阵列和磁带机等,脱机保存可采用光盘存储。影像信号除存储在硬盘中随机使用外,应备份至磁带或光盘上脱机保存,如有必要,应异地保存。
3.2 参数设置
配置相应采集软件的相关参数,根据磁带视频制式,设定所采集的视频制式(PAL、NTSC、SECAM)。采集卡的码流最高值至少应为10MB。
3.3 视频转换
3.3.1 视频压缩编码规格采用MPEG-1或MPEG-2标准。
3.3.2 压缩数码率应大于4MB/S。
3.3.3 视频压缩尺寸及帧率参照原影像档案标准。
3.4 文件存储
3.4.1 存储格式
采用AVI、MPEG-1、MPEG-2文件格式进行存储。根据视频质量选择参数,MPEG1格式比特率是固定的1.5MB/S,MPEG2格式可根据原视频质量选取比特率,一般平均比特率可选4Mb/S。
3.4.2 存储方式和命名规则
单一视频文件大小不应超过1GB,超过1GB的应进行切割存储。对于物理性必须分割的视频,要求必须有1分钟的重叠区域,便于检索和衔接。
按视频档案的“档号”建立文件夹方式存储。
以档案数据库中视频档案的档号,命名该视频档案的存储文件夹;以视频档案的题名,命名该存储文件夹下所保存的视频文件。通过档号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建立起档案数据库条目与存储文件夹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从而确保视频文件挂接的正确。
3.5 技术指标与要求
3.5.1 对模拟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参数:
主观质量描述 采样方式 帧数(帧/秒) 视频速率(kbps) 音频设定 音频采样
保留原有质量 1920*1152 30-60 40000 384k 立体声、48KHZ
相当于Dvd质量 720*576 25-30 1500 384k 立体声、48KHZ
相当于Vcd质量 352*288 15-25 500 224k 立体声、48KHZ
3.5.2 视频档案数字化时必须远离强磁场等外部干扰。
3.5.3 数字化过程中应检查载体质量,确保视频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
3.6 视频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
3.6.1 计算出数字化录像带所需的磁盘空间,使存储文件的磁盘满足采集的要求;
3.6.2 数字化录像带参数设置;
3.6.3 开始进行数字化,打开录像设备,启动数字化采集程序;
3.6.4 全程监控数字化采集情况,直至采集完成;
3.6.5 采集完成后,检查形成的文件是否可以正常播放;
3.6.6 将数字化完成后的档案归档保存。